威尼斯圣马克广场的著名威尼斯之狮,竟是700多年前海淘自中国唐朝?

科学化学分析揭开千年谜底,也许是丝路将这尊古代守墓兽带至意大利

lion of venice statue, 威尼斯之狮
Credit: Didier Descouens,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克广场(St. Mark’s Square),有一座耸立的青铜带翼狮子像,称为威尼斯之狮。历经七个多世纪,成为威尼斯的象征。近日,一项来自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和国际地中海与东方研究协会的最新研究,通过先进的化学检测技术发现,这尊铜像的金属材料竟然源自中国长江下游的铜矿,且雕塑的原型是中国唐代(公元618-907年)的一种 “镇墓兽”。

研究团队利用铅同位素分析技术对这尊铜像的多个部位采样,结果显示其铜质铜矿的化学特征与中国东部的铜矿极为吻合,基本排除了此前流行的该狮像出自地中海地区或小亚细亚的假设。这项成果同时表明,这尊狮子像其实是唐代守墓兽的“变形”——原本是中国古代为了保护陵墓而制作的威猛怪兽,拥有狮子般的面貌、燃烧般的鬃毛、竖立的耳朵、角状装饰和展开的翅膀。

研究还发现这尊铜像明显经过了欧洲工匠的改造:原本的角被拆除,耳朵被缩短圆化,使其造型更接近欧洲传统的狮子形象,进而被赋予了象征圣马克福音使者的意义。

而这尊铜像也可能与著名的探险家 — 马可·波罗家族有关。研究认为,马可·波罗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非奥在1264至1268年间前往蒙古帝国首都(今北京)朝觐时,有可能见识到并将这尊守墓兽拆解,通过丝绸之路带回威尼斯。威尼斯在1260年代正式采用翼狮作为城市徽章,这尊铜像或被故意改造并重组,成为后来威尼斯的象征。

文献记录,这尊狮子像最早于1293年就已经出现在威尼斯圣马克广场的柱顶,早于马可·波罗闻名归来的1295年。这进一步证实东西方之间长达数百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

(本文根据2025年最新考古化学分析成果整理)

Comments

Copied title and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