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痛外用药品真的能减少酸痛?该如何正确使用?

当腰酸背痛时,很多人会选择去药局购买酸痛贴布或喷剂,来缓解不适感。根据外媒报导,先前美国一名17岁少年因为使用过量的酸痛外用药品,引起水杨酸中毒,最后在训练时暴毙身亡。到底长期使用酸痛外用药品,可能会发生哪些副作用呢?在使用上有什么禁忌呢?

常见的酸痛外用品成分

有些酸痛外用药品以中药制成,内含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材,像是红花;有些是以薄荷、樟脑制成,主要是清凉散热,纾缓疼痛。但真正想要达到消炎止痛效果,需选择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外用药品,包括含非类固醇抗发炎药(NSAIDs)或水杨酸盐(Salicylates)类成分药品。

一、非类固醇抗发炎药(NSAIDs)

NSAIDs是具有抗发炎作用的解热镇痛剂,其作用机转是抑制合成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简称PGs)所需要的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简称COX),使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无法转化成前列腺素,阻断发炎反应,因而产生解热、镇痛、抗发炎的效果。

含NSAIDs药品大部分都有肠胃道的副作用,特别是有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史之患者,使用前应先经过专业医师及药师评估才可以使用。曾对其他止痛、发烧或抗发炎药品有过敏反应的患者,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药人员。

二、水杨酸盐类(Salicylates)

水杨酸盐最著名的就是阿斯匹灵(Aspirin)。阿斯匹灵学名是乙醯水杨酸,为最早的消炎止痛药品,但它对于肠胃道有刺激性,会让人产生呕吐、恶心,甚至是消化性溃疡,如果剂量过高,可能会造成水杨酸中毒(耳鸣、晕眩、恶心、呕吐等)。

在酸痛外用药品中最常见的水杨酸盐成分为甲基水杨酸盐​​(Methyl salicylate),又称冬青油,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自行代谢,但长期过量使用亦可能使药物堆积在体内,造成水杨酸中毒,进而产生相关副作用,严重可能危及生命。

特别要注意的是:阿斯匹灵可能会对蚕豆症病患造成溶血问题,影响病患的安全。故蚕豆症病患应避免使用阿斯匹灵、含有水杨酸盐(Salicylate)或甲基水杨酸盐​​(Methyl salicylate)成分之药品。若曾经对阿斯匹灵或水杨酸盐过敏者,请勿使用此类药品,避免发生过敏反应。

酸痛外用药品剂型分类

常用的酸痛外用药品以剂型分类,可以分为喷剂、贴布、药膏等,贴布还可以分为油性贴布跟水性贴布,油性贴布黏得牢但容易有残胶,同时也含有有机溶剂,可能会造成皮肤过敏红肿;水性贴布过敏的问题较少,但较容易脱落。

喷剂类型因为使用方便,特别是在体育竞赛时,很多复健科医师会以喷剂取代贴布;喷剂因为是液体,所以流汗时会带走皮肤上的药物,使药物的作用大打折扣,但使用喷剂可以避免贴布引起的湿疹或过敏等副作用。有些喷剂内会添加薄荷醇(menthol),能短暂产生凉爽的感觉,有助于降低疼痛感。

使用酸痛外用药品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酸痛外用药品时,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像是:

若主成分或赋型剂中含有薄荷醇、甲基水杨酸盐​​(Methyl salicylate)、辣椒素(Capsaicin)等成分,可能会引起皮肤产生刺激或灼热感,这时候不可以用绷带或局部加热,以免造成皮肤灼伤。

一般酸痛外用药品尽量避免大面积或长期使用,导致药物累积在体内无法顺利代谢,进而造成相关副作用,严重可能危及生命。

过去曾有出血病史、对NSAIDs药物过敏、目前正在使用口服或外用止痛药的民众,使用相关成药的时候,应详细阅读药品内的仿单,了解相关注意事项,最好能与专业医药人员确认后使用。

如果在用药的过程中,皮肤出现红疹,而且有发烧、喉咙痛、眼睛不适及口腔溃烂等状况,有可能是药物过敏的反应,应该停药、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医师目前正在使用的药物。

使用上出现像是肠胃不适、恶心、想吐、晕眩等相关副作用,要停药并尽速就医。
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如需使用,应咨询专业医药人员,不可以自行使用。
使用喷剂时,要避开眼睛、黏膜、伤口或皮肤损伤的地方,避免造成刺激、过敏或感染,引起更多的问题。
因为疼痛发作时间大多在半夜、清晨,除了当下的疼痛外,可以选择在夜间洗完澡后使用喷剂,让药效有效发挥。

除了酸痛外用药品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缓和酸痛?

如果是因为运动所造成的酸痛,可以尽量避免使用药物,采用伸展方式,让肌肉往不同方向延伸,可以缓解运动时的肌肉紧绷;当然也可以藉由适度按摩纾缓肌肉,透过伸展和按摩酸痛部位,除了能促进血液循环,提供肌肉更多养分,还能减少肌肉的紧绷度,达到纾缓酸痛的目的。

「痛觉」是人体保护自己的警讯,虽然外用药品方便,且相对安全,但仍不可长期使用,若长期感觉不适,应该要与专业的复健科医师讨论,适时揪出病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酸痛问题。

Image credit: Evelina Zhu, Pexe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