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遗产地获评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三处中国遗产地 – 古老的茶叶产区、游牧地区和石堰梯田雨养农业系统 – 因以独特方式利用传统方法和知识,维护特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本周(5月17-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在罗马召开会议,会上认定了三处遗产地。评选标准规定,遗产地必须具备全球重要性和公共产品价值,支撑粮食安全、生计安全、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且景观秀美。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旗舰计划,今年10月即将迎来20周年。粮农组织副总干事玛丽亚·海伦娜·赛梅朵表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通过非凡的生态农业方法证明其可持续农业模式的巨大潜力。通过对农业体系原有特色加以利用,它能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村发展”。

迄今为止,中国共有15处遗产地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网络现涵盖全球22个国家的65个系统。

历史悠久的茶叶产区 –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园文化

Credit: Ⓒ GIAHS, FAO

安溪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据称早在10世纪就开始产茶。当地最负盛名的“铁观音”茶源于18世纪,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半发酵型乌龙茶。

当地茶农掌握诀窍、技艺纯熟,通过自然环境管理确保茶树栽培的最佳条件,产出优质茶叶。这些方法代代传承,确保了当地茶园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茗茶也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草原游牧系统 –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

Credit: Ⓒ GIAHS, FAO

中国北部内蒙古地区的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中国入选的首个游牧农业遗产地,也是全球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有证据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从事狩猎和游牧活动。后来,当地主体蒙古族人口适应环境变化,成功保留了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当地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如森林、草地、湿地、河流,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为了适应脆弱的草原环境,如今牧民的先祖过着典型的游牧生活。通过不断转场放牧,植被受到保护,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避免了土地退化、过度放牧,也保障了当地肉制品和奶酪等畜产品的稳定供应。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 –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

Credit: Ⓒ GIAHS, FAO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位于中国北部的河北省,为雨养农业系统,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当地山区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而石堰梯田为陡坡种田创造了条件,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既给当地人提供了稳定生计,也为这个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区打造了生态循环可持续农业的样板。 

涉县梯田不仅种出了远近闻名的核桃和花椒,还有小米、玉米、大豆、黑枣及其他农林产品。几个世纪以来,当地人采用环保农耕技术种植多种作物,既满足了自身生存发展需要 ,也留下了壮丽的梯田景观,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omments